13678786670
Knowledge 知识专栏
瑶医瑶药的起源
时间:2021-03-16 点击次数:1869
分享:

  

由于历史的原因,瑶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要想把积累总结出的医药经验用文字的方式系统地反映和传授给后代是很困难的。虽然在明朝时期,瑶山中就有一些神书、歌本,瑶族中也有一部分人认识汉字,但为数不多,加上封建保守思想的长期影响,在传授医术、秘方上都是口传心授,传男不传女、传一不传二,有的甚至到了临终才传授,因而很少能著书立说、流传于世,因此瑶医理论体系迟迟未能形成。有关瑶医的记载可散见于诸多历史资料,如《后汉书•南蛮传》中就写到瑶族人民“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物”。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山泽间有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之玲子香”。周去非则在《岭外代答》中进一步记载了灵香草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腰痛腹痛、腹泻以及可以用来避孕、绝育等。另外,从其他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瑶族医药文献资料存在的客观事实。如《记录汇编》第六十卷有瑶人“山中多板木、滑石、胆矾、茴香、草果、槟榔诸药,时时盗出市博鱼盐”、“邑有瑶,不知始于何代,唯其人尚诚信,常以药菜、材木运入肆,交易无欺”、“瑶人,盘姓,古盘瓠之后也,多出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的记载。《岭南蛮记》中述“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疑难杂症,每有奇效”。解放前,有很多瑶医资料散落于民间,并存、融汇于民风民俗之中。如同练红瑶常以“百草药”煮水洗浴,可谓当今药浴之鼻祖。而金秀地区的瑶族则擅于食用“药粑”来达到驱虫的目的,现代中医之“药膳”便是由些而来。荔蒲瑶族的药圩药市,集贸易与防病治病、医药交流于一身,体现了瑶医与民族风俗的紧密结合。《阮通志》中所载“有病殁,则焚其尸徙居焉”,反映了瑶族人民早已会用“火葬”、“迁徙”来防御传染病。解放后的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论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瑶医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发展状况。从十二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今天的国际瑶族研究会的建立,瑶族医药的交流也在迅速发展,瑶医学已迈出可喜的一步,相继有《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瑶族医药调查研究》、《瑶医药方选编》、《瑶药选集》、《中国民族药志》、《广西少数民族药简》、《广西少数民族偏方选》以及部分地区的瑶医瑶药调查报告和论文、著作,说明了瑶医瑶药在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皮肤等科所拥有的大量秘方、验方,在病因、病理、生理、预防、治疗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卓越的贡献。

  可见瑶医瑶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所必需的技能而存在的。同时瑶医瑶药有着极其广泛的民族思想内涵和生产生活实践基础,是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科学文化体系。瑶医瑶药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受到广为流传的民风民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化、生产生活习惯的渗透,这些观念、信仰、习惯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影响着瑶医瑶药的发展并进入其理论架构,作为瑶族医药的“原核”组建成日益完善的民族医药体系。